[1] 张景岳. 类经[M]. 北京: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 2011:4. [2] 朱熹. 周易本义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2009. [3] 刘完素.素问玄机原病式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8. [4] 方以智.物理小识[M].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37:2. [5] 刘完素.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 [6] 王夫之.周易外传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7:23. [7] 黄帝内经·素问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. [8] 刘完素.河间医集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. [9] 张载.张载集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8. [10] 黄宗羲.宋元学案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6. [11] 林支穹, 余王琴, 杜仲燕. 法象药理的思想基础及其应用[J]. 医学与哲学, 2019, 40(17): 67-70. DOI: 10.12014/j.issn.1002-0772.2019.17.18. [12] 杨帅, 罗积勇. 连珠体与墨家推类思想[J].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 2019, 39(6): 108-113. DOI: 10.19898/j.cnki.42-1704/c.2019.06.019. [13] 杨武金. 比较与诠释视野下的墨家逻辑思想探视[J].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, 2018, 32(6): 42-52. DOI: 10.3969/j.issn.1000-5420.2018.06.005. [14] 成中英. 析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[J]. 衡水学院学报, 2022, 24(3):3-7,119. DOI: 10.3969/j.issn.1673-2065.2022.03.001. [15] 王冰.王冰医学全书[M].太原: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2:50. [16] 楼宇烈.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6:258 [17] 王夫之.船山全书第12册[M].长沙:岳麓书社,1992:106. [18] 邓晓芒. 从隐喻看逻辑推理的起源: 列维-布留尔《原始思维》的启示[J]. 四川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22(3): 35-47. DOI: 10.3969/j.issn.1006-0766.2022.03.005. [19] 陈鼓应. 老子注释及评介[M]. 2版. 北京: 中华书局, 2009. [20] 孙奇逢.理学渊源考辨丛刊·理学宗传[M]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5. [21] 王夫之.船山全书·尚书稗疏·尚书引义[M].长沙:岳麓书社,1988. [22] 郭教礼.类经评注[M].西安: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6:497 [23] 汤君.庄子义集校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09:260. [24] 李光地.榕村语录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95:434. [25] 脱脱.金史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5:2811. [26] 王先謙.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上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6:142. [27] 王守仁.理学丛书王文成公全书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5. [28] 刘完素.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82. [29] 张东荪.认识论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1:84-85 [30] 孙可兴, 张晓芒. “取象比类” 与《黄帝内经》“藏象说” 逻辑建构[J]. 湖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17, 44(6): 62-68, 168. DOI: 10.13793/j.cnki.42-1020/c.2017.06.011. [31] 朱震亨.格致余论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8:4. [32] 王廷相.王廷相集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9:478. [33] 永瑢, 纪昀. 四库全书总目-上册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65:856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