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常惟智, 刘树民, 卢芳.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 [J]. 时珍国医国药 2009.doi:10.3969/j.issn.1008-0805.2009.03.062 [2] 王春燕, WANG Chun-yan. 中药四性的研究概况 [J]. 甘肃中医 2007.doi:10.3969/j.issn.1004-6852.2007.10.006 [3] 姜开运, 于彩娜, 房景奎. 药性理论的产生与演变——四气 [J]. 辽宁中医杂志 2008.doi:10.3969/j.issn.1000-1719.2008.05.030 [4] 陈熠. 中药“四气”定性浅析 [J].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2.doi:10.3969/j.issn.1004-2814.2002.06.069 [5] 陈江, 戚玉娟, 丁敏. 中药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及作用 [J]. 山东医药工业 2002.doi:10.3969/j.issn.1672-7738.2002.01.041 [6] 张廷模, 王建. 中药药性三性说新论 [J].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.doi:10.3969/j.issn.1004-0668.2006.04.001 [7] 商庆新, SHANG Qing-xin.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[J].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.doi:10.3969/j.issn.1007-659X.2006.02.008 [8] 张镐京, 卢颖.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[J]. 中华养生保健 2005. [9] 刘群, 杨晓农, LIU Qun, YANG Xiao-nong. 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认识 [J].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 2006.doi:10.3969/j.issn.1003-2843.2006.05.030 [10] 刘逢芹, 高新跃, 姚章纪. 试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前景 [J]. 时珍国医国药 2002.doi:10.3969/j.issn.1008-0805.2002.08.038 [11] 王晓红, 苗明三, 郭艳, 尹俊涛.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 [J]. 河南中医 2007.doi:10.3969/j.issn.1003-5028.2007.06.003 [12] 叶红英, 俞茂华, 游利, 颜贻谦, 杨秀芳. 黄芪多糖对STZ糖尿病大鼠物质代谢和心功能的影响 [J].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2000.doi:10.3969/j.issn.1672-8467.2000.05.009 [13] 高学敏, 李兴广, 王淳. 药性赋 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. [14] 高学敏. 中药学 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. [15] 孙广仁. 中医基础理论 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. [16] 彭子益.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[M]. 北京:学苑出版社 2007. [17] 王春燕, 王鹏, 王振国. 中药药性新论的渊源及沿革 [J].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, 33(01). [18] 沈映君, 陈长勋. 中药药理学 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