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黄海珊, 张静平, 邓小梅. 刍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[J]. 医学与社会, 2006, 19(1): 36-38. DOI:10.3969/j.issn.1007-1539.2001.05.006. [2] 王雨婷. 缓和医学概述[J]. 现代临床医学, 2016, 42(2): 157-160. DOI:10.11851/j.issn.1673-1557.2016.02.026. [3] 邸淑珍. 临终关怀护理学[M]. 北京: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 2017:2-6. [4] 苏用刚, 马娉, 陈晓阳. 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[J]. 山东社会科学, 2012(2): 48-54. DOI:10.3969/j.issn.1003-4145.2012.02.009. [5] MORIN D, SAINTLAURENT L, BRESSE M P, et al. The benefits of a palliative care network: a case study in Quebec, Canada[J]. Int J Palliat Nurs, 2007, 13(4): 190-196. [6] 徐勤. 美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及启示[J]. 人口学刊, 2000(3): 52-54. [7] 郑榕芳, 程显山. 近年来美国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识[J].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, 1997, 16(2): 64-64. [8] 生命关怀. 国内国外—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关怀[DB/OL].(2010-12-08)[2017-11-15].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pdsguoxueketang. [9] 施永兴, 王光荣. 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[M]. 上海: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, 2010: 32-46. [10] 弗农·布尔克. 西方伦理学史[M]. 黄慰愿, 译. 上海: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 2016:25-160. [11] 罗国杰, 宋希仁. 西方伦理思想史(上卷)[M]. 北京: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1985: 1-19. [12] 章海山. 西方伦理思想新探[J]. 道德与文明, 2001(5): 22-26. DOI:10.3969/j.issn.1007-1539.2001.05.006. [13] 章海山. 西方伦理学史[M]. 沈阳: 辽宁人民出版社, 1984: 159-167. [14] 林琳. 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总趋势[J].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, 2009(5): 113-114. [15] 沈善洪, 王凤贤. 中国伦理思想史[M]. 北京: 人民出版社, 2005: 43-50. [16] 张岱年.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[J]. 社会科学战线, 1989(1): 61-66. [17] 张岱年.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[M]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1988: 27-64. [18] 章海山.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初探[J]. 学术研究, 1993(2): 65-70. [19] 梁启超. 新民说[M]. 沈阳: 辽宁人民出版社, 1994: 16-22. [20] 赵亚丹. 浅谈中西伦理思想之比较[J].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1,10(2): 18-23. [21] 刘怡然.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研究[D]. 南京: 南京师范大学, 2007: 7-19. [22] 刘永祥. 近代中国孝道文化研究[D]. 济南: 山东师范大学, 2009: 13-16. [23] 许博渊. 中国人的“家国观念”要改一改[DB/OL].(2006-05-24)[2017-12-15]. http://www.sina.com.cn. [24] 林语堂. 吾国与吾民[M]. 南京: 江苏人民出版社, 2014: 151-155. [25] 李玉婷. 临终关怀的伦理审视[D]. 济南: 山东师范大学, 2015:19-21. [26] 梁漱溟. 中国文化要义[M]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2011: 36-40. [27] 苏永刚. 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[D]. 济南: 山东大学, 2013: 76-88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