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赵二劳, 王美林, 肖秀婵. 褪色光度法快速测定抗坏血酸[J].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, 2010, 46(9): 1080-1081.
[2] 陈兰化, 李丽花. 荧光动力学法测定抗坏血酸的研究[J].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, 2006, 27(1): 31-33.
[3] 李惠华, 林月娟, 徐严平, 等. 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含量的正交试验[J]. 光谱实验室, 2012, 29(5): 2977-2979.
[4] 王玲燕, 谢志海, 刘宇, 等. 流动注射在线柱氧化-分光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[J]. 分析试验室, 2012, 31(11): 72-75.
[5] 张建夫, 陈亚红, 田丰收, 等. 酶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[J]. 光谱实验室, 2010, 27(1): 213-216.
[6] 章丽, 佘世科, 高峰, 等. 一种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荧光法测定抗坏血酸[J]. 分析化学, 2005, 33(11): 1583-1586.
[7] 陈晓英, 李芳, 沈茂, 等. 基于 KMnO4 修饰的硒化镉量子点关-开型荧光探针法测定尿样中的抗坏血酸[J]. 科学技术与工程, 2011, 11(21): 4969-4971.
[8] 张立佩, 胡博, 王建华. 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抗坏血酸[J].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, 2011, 32(3): 688-693.
[9] 吴雄志, 王立红, 吕晓惠. 鲁米诺-溴酸钾体系增敏化学发光法测定抗坏血酸[J]. 分析试验室, 2010, 29(6): 101-104.
[10] 张小丹, 曹海燕, 黄玉明. 负载型 Co/SiO2 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抗坏血酸[J]. 西南大学学报: 自然科学版, 2011,33(5): 74-77.
[11] 孙润泰, 于波, 孙晓红.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抗坏血酸和丙二醛[J]. 中国卫生工程学, 2007, 6(4): 231-232.
[12] 金立民, 梦雅平. HPLC 法测定 CRF 血浆抗坏血酸及脱氢抗坏血酸水平的研究[J].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, 2008, 12(4): 482-485.
[13] 杨红兵, 张成孝, 洪成林.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抗坏血酸[J].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, 2006, 42(7): 526-528.
[14] 刘根, 孙登明. 银掺杂聚L-精氨酸修饰电极同时测定芦丁和抗坏血酸[J]. 分析科学学报, 2014, 30(1): 83-86.
[15] 张少波, 刘爱林, 庄茜, 等. 导电聚合物膜修饰电极用于对乙酰氨基酚和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[J]. 药物分析杂志, 2008,28(1): 85-90.
[16] 闫龙涛, 林雨青, 侯小飞, 等. 活体在线法检测肾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抗坏血酸变化研究[J].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, 2009, 14(4):247-250.
[17] 李传龙, 孙雪梅.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法检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提取液中的抗坏血酸[J].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: 自然科学版,2011, 25(3): 10-13.
[18] 牛燕, 孙雪梅, 孙久龙.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多巴胺、肾上腺素和抗坏血酸[J].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: 自然科学版, 2008,29(3): 206-209.
[19] 王建国, 王瑞斌. 高锰酸钾滴定法快速测定蔬菜中抗坏血酸含量[J]. 食品科学, 2008, 29(10): 471-473.
[20] 曾盔, 周军, 王锦, 等. 铁(Ⅲ)置换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维生素 C 片剂及针剂中抗坏血酸[J].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, 2007,43(7): 549-551.
[21] 刘梯楼, 孙双姣, 袁利萍, 等. 磷钼蓝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法测定抗坏血酸[J]. 光谱实验室, 2010, 27(5): 2060-2063.
[22] 苏小东, 贾云, 李毅. 银纳米粒子探针等离子共振散射光谱法测定抗坏血酸[J]. 应用化学, 2010, 27(12): 1474-1477.
[23] 梁奇峰, 何江, 彭梦侠. 红外光谱内标法测定维 C 药片中抗坏血酸的含量[J]. 化学试剂, 2013, 35(3): 239-242.
[24] 张进, 何鑫, 姚思童, 等.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维生素 C 制剂中抗坏血酸的含量[J]. 化学分析计量, 2013,22(5): 51-54.
[25] 马飞, 谭彬, 李建平.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测定尿液中多巴胺和抗坏血酸[J]. 分析实验室, 2014, 33(11): 1255-1259.
[26] 董晓东, 于朝云, 杨慧, 等. 电化学 Ag 量子线在维生素 C 检测中的应用[J]. 医学研究与教育, 2011, 28(2):6-8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