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王庆其,刘景源,张再良,等.中医经典必读释义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2. [2] 王东军,俞屹婷,顾超,等.东垣“风药”钩玄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16,31(8):3106-3108. [3] 郑洪新.张元素医学全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6:51. [4] 郑洪新,李敬林.张元素对中药分类、药性、归经报使理论的创新[M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,2013,19(12):1377.1378,1387. [5] 王好古.汤液本草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.2011:5. [6] 张年顺.李东垣医学全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5. [7] 吴雄志.镜心斋校注伤寒论[M]. 沈阳: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,2022. [8] 吴昆.医方考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1998:50. [9] 李时珍.本草纲目[M].北京: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,2019:304,421. [10] 徐江雁,徐振国.张子和医学全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8:76. [11] 刘完素. 素问玄机原病式[M]. 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7:31. [12] 张景岳.中医临床丛书·景岳全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7:96. [13] 朱震亨.中医临床丛书·格致余论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:43. [14] 常敏毅.日华子本草辑注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:11. [15] 钱超尘,郝万山.中医临床必读丛书·伤寒论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:46. [16] 吴雄志.吴述温病研究·伏邪[M].沈阳:辽宁科学科技出版社,2017:92. [17] 许叔微.普济本事方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7:79. [18] 赵学敏.串雅全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1998:98. [19] 吴又可.瘟疫论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1:32. [20] 周鸿飞,吕桂敏,徐长卿.温病条辨、温热论、湿热病篇、外感温病篇[M].郑州: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7:107. [21] 张锡纯.医学衷中参西录[M].太原: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0:112. [22] 李福海.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-李福海临证心悟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21:114-123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