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王永炎.文明互鉴新时期深化基础理论研究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,2023,29(1):5-6,11. [2] 苏培庆,战文翔.中医哲学概论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9:82. [3] 张锡纯.医学衷中参西录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1. [4] 于智敏.中医概念诠释的路径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,2012,18(1):6-7. [5] 黄帝内经[M].姚春鹏,译注.北京:中华书局,2010. [6] 景海峰.经典诠释学的出场背景及基本指向[J].天津社会科学,2020(6):133-138. [7] 张载.正蒙·太和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0:94. [8] 张景岳.类经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2:35. [9] 王永炎,王飞,杨晗.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[J].中医杂志,2011,52(7):541-544. [10] 伽达默尔.诠释学Ⅱ:真理与方法[M].洪汉鼎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7:556-557. [11] 马克思,恩格斯,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.马克思恩格斯选集:第二卷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2:14. [12] 让·格朗丹.诠释学真理?:论伽达默尔的真理概念[M].洪汉鼎,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5:246. [13] 马克思,恩格斯,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.马克思恩格斯选集:第一卷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2:172. [14] 李远,李家谦,李剑桥.中医经典阐释方法初探[J].医学与哲学,2022,43(9):67-70. [15] 彭启福.诠释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实践哲学?:从“转向说”和“走向说”的论争谈起[J]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2,54(1):37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