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黄红清, 黄秀娟.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[J]. 黑河学刊 2012.doi:10.3969/j.issn.1009-3036.2012.09.039 [2] 黄希庭, 余华, 郑涌, 杨家忠, 王卫红.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 [J]. 心理科学 2000.doi:10.3969/j.issn.1671-6981.2000.01.001 [3] 潘敏, 石丽, 周金莲, 李丹, 袁琼, 周威, 黄万琪, Pan Min, Shi Li, Zhou Jin-lian, Li Dan, Yuan Qiong, Zhou Wei, Huang Wan-qi. 不同学科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[J]. 中国临床康复 2005.doi:10.3321/j.issn:1673-8225.2005.44.025 [4] 刘凌霜, LIU Ling-shuang. 高职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[J].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2006.doi:10.3969/j.issn.1009-4784.2006.01.010 [5] 张林, 车文博, 黎兵, Zhang Lin, Che Wenbo, Li Bing.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[J]. 心理科学 2005.doi:10.3969/j.issn.1671-6981.2005.01.009 [6] 王伟, 辛志勇. 山西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[J].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 2008.doi:10.3969/j.issn.1671-816X.2008.01.029 [7] 邹兵, 谢杏利, ZOU Bing, XIE Xing-li. 医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、社会支持的关系 [J].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.doi:10.3969/j.issn.1000-2200.2012.06.034 [8] 王海民, 阎克乐, 杨玉忠, 赵荣霞. 师范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 [J].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.doi:10.3760/cma.j.issn.1674-6554.2003.04.054 [9] 王艳芝, 李彦牛, 龚蓉, Wang Yanzhi, Li Yanniu, Gong Rong. 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[J].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.doi:10.3969/j.issn.1005-1252.2007.05.004 [10] 左茜颖, 杨军, 丹娟, ZUO Xi-ying, YANG Jun, DAN Juan.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[J].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.doi:10.3969/j.issn.1000-520X.2007.09.013 [11] 李笑燃, 李向阳. 内蒙古蒙汉大学生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[J].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.doi:10.3969/j.issn.1001-7623.2012.01.006 [12] 佟月华.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、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[J]. 中国学校卫生 2004.doi:10.3969/j.issn.1000-9817.2004.04.024 [13] 程涛.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[D]. 山东师范大学 2004. [14] 曹亚杰. 大学生生活事件、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 [D]. 山东师范大学 2008. [15] 李士保, 席波, 付茂笋, 孙付胜. 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[J].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.doi:10.3760/cma.j.issn.1674-6554.2006.05.006 [16] 张改叶, 闫春平, Zhang Gaiye, Yan Chunping. 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、应付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[J].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.doi:10.3969/j.issn.1005-1252.2007.05.011 [17] 余路, 俞爱月, YU Lu, YU Ai-yue. 大学生人格特征、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研究 [J]. 钦州学院学报 2009.doi:10.3969/j.issn.1673-8314.2009.06.021 [18] 张喜艳, 蔡太生, ZHANG Xi-yan, CAI Tai-sheng.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[J]. 医学信息 2009.doi:10.3969/j.issn.1006-1959.2009.05.081 [19] 李润红, LI Run-hong. 山西省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分析 [J]. 实用医技杂志 2008.doi:10.3969/j.issn.1671-5098.2008.26.012 [20] 戚少枫.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、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[J].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.doi:10.3969/j.issn.1008-5564.2003.03.008 [21] 王桢, 陈雪峰, 时勘, WANG Zhen, CHEN Xue-feng, SHI Kan. 大学生应对方式、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[J].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.doi:10.3969/j.issn.1005-3611.2006.04.019 [22] 陈启山, 温忠麟, CHEN Qi-shan, WEN Zhong-lin. 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[J].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.doi:10.3969/j.issn.1001-4918.2005.02.017 [23] FOLKMAN S, LAZARUS R S. Appraisal, coping,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[J]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& Social Psychlolgy 1986, 50. [24] 戴晓阳.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[M]. 北京: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. [25] 范晓琳, 杨伊生.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[J].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 2007, 20(12). [26] 牛荣华, 王冠军, 刘冰. 高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[J]. 2011. [27] 韦有华, 汤盛钦. 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 [J]. 1997. [28] 彭虎军. 地方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 [J]. 2009. [29] 谈文娟.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、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[J].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, 25(04). [30] 崔海明.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[J]. 中国学校卫生 2011.doi:34-1092/R.20110920.1229.024 [31] 钟倩红, 王峰娟, 李晓珍, 陈青山.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自尊及应对方式关系 [J]. 中国公共卫生 2010. |